
今年六月到美國丹佛採訪,5度的氣溫一下飛機就跑去找越南河粉暖胃,清澈的湯底搭配Q彈的粉條,最開心的莫過於大量的燙熟蔬菜,以及熱騰騰的清湯(畢竟,老外青菜都還是多以生菜為主)。其實跟越南河粉的緣分,從賭城就養成,尤其是半夜肚子餓時,24小時營業的越南河粉,總是不二選擇。
如果曾在國外點過越南河粉,一定對「PHO」這個字不陌生,但我第一次看到時,還真不知道怎麼念,直到我們遇見賭城一家名叫「珍妮佛~~(Jenni PHO)」的越南河粉,我發誓:這輩子真的不會忘記。

PHO其實不是發「佛」O的音,而是要想像一下、那個藍色眼影、頂著帽子的許純美口吻(現在小朋友還知道她是誰嗎?)噘起嘴來唸「鞋佛」、「拜佛」的佛,就是PHO~~的正確唸法,所以以前在賭城提到要去吃Jenni Pho~~時,幾個台灣朋友每次都笑到每丁每當。(其實還有另外一家叫 Pho~~~Kim Long…唸快一點好像在OOXX)
柏林這幾天氣溫持續到5度上下飄移,只要不下雨其實就只是凍凍的,但飄起雨來真的是連走出門的勇氣都沒有。前幾天下課跟著韓國同學去Alexander Platz附近的越南河粉,一碗7.5歐元、口味尚可,但就勾起我對Jenni PHO的記憶,加上柏林的最大亞裔族群不是中國人、而是越南人,更有信心可以吃到道地的越南滋味。

其實在陳思宏《叛逆柏林》一書中就有提到這個柏林小越南「東川中心」(Dong Xuan Center),但我一直到上週在跟屋主閒聊,才想起來有這個類似越南城的巨大聚落(柏林可是沒有China Town呢)。而東川中心所在地是以前東德的工業區,當時東德引進大量外勞,這些越南人也飄洋過海抵達德國,而在兩德統一後,也就順勢定居下來。

不過,旅遊書上提到,東川中心所在的Lichtenberg工業區,其實是治安不太好的角落,而東川中心就在廢棄廠房的中間空地,蓋了四個巨大的鐵皮屋,與對街整齊劃一的汽車銷售中心,東川中心的周遭根本就像廢墟一樣。但來來往往的車子,降低了看似廢墟的入口,並且帶來不只是亞裔居民,也有不少老外前來挖寶,找聖誕節禮物、買買禦寒的冬季大衣。

我一下課就跳上地鐵、轉搭路面輕軌跑到東川中心,找到「廢墟般」的入口進入後,則可到一間間鐵皮屋。推開鐵皮屋的大門好像來到另外一個世界,筆直地走道兩邊塞滿各式商店,髮廊、超市、手機店、鞋店、年仔褲、大衣等等,不論是服飾店、還是五金則話,商品都堆放的就像五分埔般的隨性,好像隨時有人一卡車一卡車般的帶走,而想要展示的商品,也都擠到中央走道,一旁還有店家的「看門人」,邊泡茶邊招呼客人,或者順便抓小偷?

不論是服飾、雜貨,都讓人好像回到80年代,亮片、螢光、澎澎裙,好像一場復古party的選購會,當然也有入境隨俗的聖誕樹、聖誕裝飾,相信也比市區商場便宜許多。有趣的是,許多排排坐修指甲的都清一色的是白人老外,就連髮廊的客人也都以白人為主,反倒是亞洲客沒有想像的多(或許是平日下午不是他們出沒的時間?)。此外,這邊除了以越南商品為主之外,漸漸也有東歐、土耳其店家進駐,不過商品完全都一模一樣。


東川中心的餐廳不多,但每個鐵皮屋都有1~2家餐館,當然都吃得到PHO~。後來隨便找了一間近乎滿座的店,翻開菜單就有超過10種的河粉,從雞肉到牛肉,當然還有純牛肉片,還是有牛筋、牛雜等的區別。一碗同樣7.5歐,不過份量相較市中心大概多了一半的份量。不過這兩次吃的PHO,柏林都不像美國那樣,會額外提供大量豆芽菜、綠辣椒、檸檬或者九層塔可額外添加,看來找到完美的「珍妮佛」可能還要再努力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