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到法國統治影響,咖啡文化在越南可是稀鬆平常。沒有香榭麗舍大道大理石桌與籐編座椅的優雅浪漫,只需一張平價塑膠桌與矮凳,就是道地的越式露天咖啡廳。獨特的滴漏式咖啡壺,通常還得耐著性子等待,才滴出一杯苦澀且濃厚的越式咖啡。受不了他獨特的苦味,通常可淋上煉乳、冰塊,將原本難以親近的高冷,變為老少閒宜的家常。

不過除了黑咖啡、煉乳咖啡,越南還有一個特殊的「蛋咖啡」,顧名思義含有雞蛋。蛋咖啡的誕生是因為當時牛奶短缺,因此利用蛋黃代替,而當初想到這個創意的,就是Cafe Giang的創辦人Nguyen Van Giang。1946年他原本在Sofitel Legend Metropole Hotel擔任酒保,客人喜歡他的發明,也藉機離開飯店自創品牌。

位在河內老城區巷的Cafe Giang,小小的咖啡色圓形招牌,要不是眾多遊客擠在狹小的人行道拍照,別說巷弄內的咖啡廳本身,就連這個小招牌都可能被一旁水果店招牌給遮蓋過去。穿過小巷,兩層樓的咖啡廳擠滿人潮。延續如同路邊的矮凳小桌(但高級點換成木桌、木凳),別傻傻的在門口等人帶位,罩子放亮看到空位就儘管坐下!

如果一樓滿了,順著樓梯上去,挑高的二樓空間,米黃色的牆面以幾撮綠樹藤蔓點綴,半透明的遮光罩讓陽光自然灑下,整體環境較一樓明亮舒適。不過同樣的是擠滿朝聖的各國旅客,你一言我一語的好像是路邊的菜市場而不是咖啡廳,畢竟人人都好奇想試試究竟蛋咖啡是什麼東東?


蛋咖啡有冰、熱兩種,但抵達前導遊強烈建議點熱的,他說冰的蛋咖啡腥味重,可能難以入口。雖然人潮多,但翻桌率、送上咖啡的速度算快。米黃色的蛋咖啡液注入白色的咖啡杯,咖啡杯外頭用四方形的小碗裝著溫開水(猜測是保溫用,畢竟一次送上32杯,第一杯大概都已經涼了一半)。

用鐵湯匙攪拌,可明顯感覺咖啡液大概只有杯子的一半,上半部則是用蛋黃、煉乳、奶油、起司、咖啡粉等調製出的濃厚米黃色奶泡,濃稠的程度就跟提拉米蘇的蛋黃醬十分相似,就連甜度也不遑多讓。因此充分攪拌是絕對必要的步驟,將下方的咖啡液均勻混合,神奇的可以中和原本越式咖啡的苦澀。

不知道是否太敏感,還是拿到咖啡已經降溫許多,我的蛋咖啡依然有蛋腥味,充分攪拌後憋著氣也就呼嚕呼嚕的吞下去了。雖然咖啡送上的速度不算慢,但吵雜的環境以及僅有一間廁所(排隊人潮不比外面拍照的人潮少),可能就是嚐鮮試過就可以了。

Curious how it tastes
the foam on top tastes sweet, but with proper stir and mix with coffee makes it so much better, it eliminates the bitterness of the coffee itself. Give it a try!!